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健康 >健康与事业

中医做疼痛介入:不是手术是手艺

浏览次数:2006      日期:2014-05-13

中医做疼痛介入:不是手术是手艺
 

    沈玉杰主任坐诊。资料图

    沈玉杰是武汉市普仁医院疼痛科主任,可走进他的办公室,一具真人大小的骨架模型特别显眼,桌上散落着各种版本的解剖学,沈玉杰自己都说,这里更像外科医生的办公室。

    中医摸骨堪比影像检查

    病人说他的眼睛比X光还“毒”

    昨天上午,是沈玉杰的专家门诊,63岁的郭大妈一手按着腰走进来:“腰疼得直不起来。”坐定后,沈玉杰慢声询问,在疼痛部位反复按揉,一边自言自语:“嗯,脊柱曲度不正常。”

    一番摸骨查体,沈玉杰初步判断,老人患的是腰椎退行性改变,突出物压迫腰五神经根。郭大妈是第一次来找沈玉杰看病,摸一下就诊断得这么具体,老人半信半疑。下午,CT检查结果出来了,跟沈玉杰的诊断一模一样。

    拿到检查单的那一刻,郭大妈立刻变成了沈玉杰的粉丝,“真是太神了!”老病友告诉她,“沈主任的眼睛比X光还毒!X光只能照到骨头,但沈主任能‘摸出’你哪根神经出了问题。”

    摸得准,看得清,沈玉杰将这归功于中西医结合。沈玉杰是中医出身,当年读书的课程设置奇怪,既学中医,也学西医,但都不系统。毕业后,他的不少同学放弃了中医。

    沈玉杰却觉得,这种学习模式打开了视野。人体构造,中医讲求的是经络和穴位,而西医将人体解剖结构精细化,前者宏观,后者微观,两者就像硬币两面,互为补充。

    把中医的“望、摸、比”学扎实了,也能诊断,但如果与西医影像检查两相对照,医生对病灶的把握就会更精细、更全面。

    解剖学也是中医基本功。在沈玉杰的倡导下,整个疼痛科的医生都熟读人体解剖学,摸骨查体更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神经疼痛介入手术

    “毫厘之间”的手艺活

    诊断虽然关键,但只是迈出止痛治疗的第一步。怎么治?沈玉杰最终选择的是西医:介入手术。沈玉杰解释,介入手术能直捣患处,干净利落,马上缓解症状,相对而言,中医的治疗周期长,效果来得慢,也就意味着病人要多痛一段日子。

    但这种手术特别考验医生技术。手术对象是直径仅2毫米、纠结如麻的各类神经,手术必须得在高精度C臂光机下完成,避开其他完好的神经,准确找到病变的那一根,注入药物或损毁,毫厘之差就可能导致全髓麻木,轻则瘫痪、重则呼吸骤停。

    沈玉洁把介入手术视为一门手艺,首先这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每名病人的病情千差万别,介入的穿刺点、靶点、甚至穿刺的角度都有讲究,偏前可能刺入腹腔,偏后可能有骨头“挡路”,给手术带来不便,“做介入没办法照本宣科,只能创造性地手术”,沈玉杰总结。

    介入针进入体内后,每次进针都是几毫米、分多次缓慢推进。虽然一台手术要做三四个小时,但“成功之后感觉特别舒畅,看到病人康复,心情更好,我觉得这就是艺术。”沈玉杰笑着说。

    催不快的“慢医生”

    片子要看出3D模型才算懂

    当手术上升到手艺,沈玉杰的自我要求也更高,他是有名的“慢医生”。对于CT等影像资料,他从来不会匆匆浏览检查意见、影像描述,而是自己仔细地读片子,有时站在观片灯前,还会用手比对每个影像的区别。

    沈玉杰对自己有个硬要求,要反复看病人的各种影像报告,包括X光片和CT片、核磁共振等。他的经验是至少读片10遍,脑海中浮现一幅3D立体图像,病人的骨骼、神经的走向等都要“闭目可见”,这才算看完片子。

    手术前,他更“慢”,先熟读病人病历,直到把整个病程了然于心,手术方案提前3天就开始制定,通常会讨论修改3次,他再从中选出最佳、最安全的方案。

    慢工出好活。沈玉杰做疼痛介入术15年来,没有出现过1例手术失误,手术的成功率达到了100%。多年前,他从十堰来汉行医,至今网上仍有当地病友发帖怀念他。

    一针止痛一针缝合

    “椎间孔镜”技术省内领跑

    不断学习、刷新已有技术,是沈玉杰贯通中西的诀窍。2013年,他率先在湖北省内引进椎间孔镜这一先进的微创治疗方法。目前已经成功完成200多例,在省内名列前茅。

    椎间孔镜主要治疗椎间盘突出,并出现神经根受压症状和体征的病人。椎间孔镜在内窥镜直视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突出的髓核、水肿的神经根、增生的骨质等,医生使用各类抓钳摘除突出物、去除增生的骨质等。

    沈玉杰自豪地说,手术后95%的病人疼痛感消失,而且术后伤口恢复得也快,因为皮肤切口仅7毫米,如同一粒黄豆,出血不到20毫升,术后仅缝1针。 

    相对于传统开放性手术,椎间孔镜手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愈合快、术后护理较容易等一系列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高、精、专的微创治疗技术。

    记者余乐 通讯员姜颖 曾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