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传统文化

外商入境需接受卫生检疫

浏览次数:4358      日期:2014-05-26

外商入境需接受卫生检疫
 

    记者刘睿彻

    ■链接

    西医入汉后出现的

    城市卫生新事物

    汉口第一个制冰厂出现,物理降温、冷藏药物等进入医疗领域。

    1896年

    英国第一批医护来普爱推广新法接生,古老接生婆行业吹进了现代文明新风。

    1897年

    张之洞发表《不缠足会叙》,称缠足“罪父母”。

    1902年

    张之洞下令设立警察总局,内设卫生科,具备今天卫生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能。

    1902年

    湖北开启最早的“医师资格考试”,考不合格的人不能在武昌行医。

    1906年

    张之洞在昙华林办军医学堂,培养中国自己的西医人才,到1909年停办,共培养毕业生120人。

    1910年

    武汉街头出现第一所公共厕所,城市公共卫生设施起步。 

    (记者刘睿彻整理)

    1918年,当时同仁医院(市三医院前身)护士与患儿在一起

    5月22日,在普爱医院,记者翻看医院院志,其中记载:“1896年,英国第一批女医师埃塞尔来到汉口普爱医院,培训中国助产士新法接生。”

    相关资料显示,当时的武汉属于推行新法接生最早的一批城市,从此,汉口妇女生产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这是西医带给这个城市的变化之一。

    寻访西医入汉150年的足迹,我们在思考:西医入汉给城市带来了什么?

    《剑桥晚清史》里谈到通商口岸的社会变化称,“和外部世界交往的增长,社会变动的过程必然在本地居民中发生,它逐渐破坏了他们传统的态度和信仰,同时提出了新的价值观、新的希望和新的行动方式。”

    的确,西医入汉,除了普施医术救人,还将科学、文明基因更广泛地植入到这个城市里,将城市的现代进程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上世纪30年代,普爱医院儿科病房

    ■新方法

    武汉成国内最早

    引入新法接生城市之一

    新式助产士取代接生婆

    武汉成国内最早

    引入新法接生城市之一

    中国有“三姑六婆”之说,稳婆为“六婆”之一,就是老式的接生婆。在没有西医医院之前,妇女分娩都是老法接生。稳婆让产妇坐脚盆屏气,用未经消毒的剪刀断脐,遇难产时用秤钩拉等土法助产。土法接生,孕妇、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产妇多死于产褥热、子痫和产后大出血;婴儿则主要死于破伤风。民间因此有生孩子如过鬼门关的说法。

    在早期开埠的广州、上海等地,教会医院有妇产科业务,因难产而生命危在旦夕的产妇,会送往医院求治。那时,“不逾时而胞胎俱下,大小均安”之类的报道屡见报端。1896年,有识之士在上海《申报》撰文呼吁学习西方,应让妇女学医,“以女医而仿西国之例,兼事收生”,以取代“粗蛮浮躁,见识全无”的稳婆。

    同年,英国第一批女医师埃塞尔就来到汉口普爱医院,培训中国助产士。武汉属于推行新法接生最早的一批城市。

    然而,接受新法接生的汉口人并不多。普爱医院院史记载,当年的接生量仅28人。

    开埠之后的汉口,进出口的贸易量上升很快,城市贸易十分繁华。与商业的迅速交融相比,价值、思维、行为等层面的融合相比慢得多。历史研究者汤因比说过类似的意见:“在商业上输出西方的一种新技术,这是世界上最容易办的事。但是让一个西方的诗人和圣人在一个非西方的灵魂里也像在自己灵魂里那样燃起同样的精神上的火焰,却不知要困难多少倍”。

    西医是集技术和科学于一体,很快让人们感受到了妙手回春。

    协和医院口腔科77岁的退休副主任医师王能辉回忆,小时候住普爱附近,那里最出名的是产科,条件好的都去那里生孩子,有“生一个活一个”的美誉。“我母亲生了11个孩子,存活下来的仅有3个,后来才知道都是因为卫生条件差引起的破伤风。”

    对西医的态度改变以后,公众治病观念也随之转变,多数居民“有病辄就院治”,而不再像过去遇到疾病就求神拜佛了。 

    ■新理念

    学校对学生

    开始体检

    公共卫生理念进入城市

    学校对学生

    开始体检

    普爱医院将公共卫生理念带入城市。早在医院开办初期,施维善针对中国老百姓卫生知识普遍缺乏,用英文写成了防治疾病的小册子,后译为中文,定名为《保免栏除》,免费向民众发放。这是西医第一次尝试向当地人宣传疾病预防知识。  

    据《武汉卫生志》,1887年(光绪十三年),武昌博文书院开始每年由汉口普爱医院派医生对学生检查体格,对患有严重遗传病者令其退学,一般疾病者给予治疗;校内设有药房治疗小伤小病。

    开埠的城市里,租界按照科学规划建设起来的新式马路、煤气、电灯、电话、自来水、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系统,加上严密有效的西方式的城市管理方式,展示了令人称羡的城市化水平。作为卫生、科学和文明的标准,城市的公共卫生治理被提上日程。

    那时的汉口,已成为湖广地区实际的第一大城市,并被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英国使团称为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据传教士和一些欧洲政府的报告中称,汉口的人口为100万至200万。以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角度看,汉口是当时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当时,官员越来越频繁地向善行医术的传教士征求有关公共卫生、卫生措施、房屋建设、供水等方面的意见,尝试着仿西方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卫生行政制度,推进城市文明。

    1889年12月,张之洞到任湖广总督。这位被传教士认为是“中国最有学问的总督”将武汉推上近代化的快速路。西医及西医卫生观念在汉迎来更快发展期。

    ■新机构

    外商入境

    要接受卫生检疫

    率先设立城市卫生行政机构

    外商入境

    要接受卫生检疫

    史料记载,中国地方政府施行卫生行政的帷幕启于天津,1902年,天津卫生总局成立,这是袁世凯以直隶总督的身份从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建立的都统衙门的手中接收而来。同年,张之洞在汉口下令设立警察总局,内设卫生科,具备今天卫生行政部门的部分职能。

    3年后,清政府设立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这是最早的国家卫生机构。据记载,当时的卫生行政事务为:保健,负责检查饮食物品,清洁河川道路等公共卫生事项;检疫,负责疫病的预防和免疫、检疫等事项;方术,负责医生和稳婆的考验,药品、药品营业和病院的管理等。

    《武汉卫生年鉴》顾问汪希龄介绍,他曾多方搜寻,找到了1904年江汉关发布的《江汉口防护染疫章程》,按此章程,实施港口卫生检疫。

    当时,由江汉关雇一英国医生,在遇到轮船上有染疫之人或死者进口时,登船视察办理检疫。这也是武汉最早的出入境检疫,也是西医对传染病防控观念的体现。次年,通过口岸检商,江汉关报告夏口(汉口)地区疫情。

    1910年春,东北鼠疫流行,蔓延关内。当时湖北巡警道下设防疫所办事处,在京汉铁路汉口大智门车站、广水车站,各设防疫公所一个,选择有经验的男女中西医员和陆军医官日夜驻所,每日于广水站检验入境游客,并在附近设临时医院两所,收容染疫患者,医药膳食均由医院供应。染疫的外国人则送汉口外国医院诊治,实施交通检疫和隔离检验。

    汪希龄表示,此为武汉最早的防疫检验机构。虽是临时设置,其做法今天看来都值得称道。

    提倡不缠足

    张之洞被称为

    “最有学问的总督”

    摒弃缠足,最初正是从西医健康角度抨击其危害,20世纪初,不缠足的“天足运动”也在江城大地上演。

    据了解,最早公开宣扬“戒缠足”的,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从1875年到1878年,在其主编的《万国公报》上发表多篇文章,力劝女性不要缠足,并以近代生理学、骨科学知识讲解缠足对人体的危害。其中有文章特别指出缠足对下层劳动妇女尤其有害,因为富家女“无奔走劳瘁之忧”,而贫家妇女则要担负繁重的家务、生产劳动,对一批清醒中国知识分子及官员触动很大。

    1897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发表《不缠足会叙》,规定光绪二十年(1894年)后出生的女子,“缠足者罪其父母”,在湖北地区向这一伤害身体健康的古老陋习发出禁令。

    据《中国文明的秘密档案》,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立德夫人在中国南方发动了“天足运动”。她在汉口、汉阳都进行过演讲。听众有很多清廷官员,他们穿着官服,带着随从,端着很大的架子。他们感到,由一个女人来和他们讨论一个中国人敏感的话题——女人的脚,不可思议。

    在汉口,清廷官员的威慑力曾吓得立德夫人的翻译临阵怯场,幸好一位中文讲得极好的传教士赶来救场,讲演才得以进行。

    立德夫人认为张之洞是中国最有学问的总督,她还借助权威,把张之洞反对缠足的语录用红纸写了贴在会场里,很起作用。在汉阳,她让放了足的妇女们站起来演示。立德夫人认为自己的湖北之行很成功。

    (记者刘睿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