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梅明蕾
一般情况下,自信是个褒义词,但有时人们也会评价一个人“太自信”,贬讽的意思很明显,其实是说自大、自闭、心胸狭隘、容不得人、不懂合作。
真正的自信,是既能把握自己的方向,自觉坚定,又有开放的胸怀,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合作包容,甚至吃得起亏,放得下小我。
谋划2049,复兴大武汉,另一个指向是建设国际型都市。我们既可以想见未来人口流入的趋势和规模,又可以预知新的文化、习惯、观念和资本等必然随之而来。让新市民融入武汉,诚然是一大课题,不能来而拒之。但指望来而化之,也未必现实。不排外,不欺生,尊重和认同外来者,接受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补充,这种自信的开放胸怀,指的是城市的包容性。
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城市集群化效应将更加突出,区域协作对于内陆城市还需要更多探索。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已是国家课题。如何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如何在经济社会融合上与其他城市各有承担,也需要我们有一种更开放的胸怀,在这里,胸怀体现为合作共赢。
武汉目前处于“爬坡”阶段,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许多经验需要学习,即便是整体上走在前列,也不表示再无先进智慧可供借鉴。不拍脑袋,不固步自封,不自以为高明,决策上既广泛求教于国内外智囊,参考国内外经验,又广而问计于市民,提高市民参与度和认同感,这时的开放胸怀是指虚心学习、兼听则明。
距离2049,还有30多年,届时的建设,现在很多人已无法参与,届时的成就,现在很多人可能无法看到。我们现在可以谋划未来,却不可能主宰未来,更不应该挤占未来发展的空间。将个人荣辱付诸对历史、未来、子孙后代的责任中,以城市的长远福祉为最高期冀,警惕短视眼光,抛却短期行为,为子孙后代打好基础,留足资源和空间,这种开放胸怀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
目标高远,意味着标准和要求更加严格,也意味着大力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难免会打破惯性和惰性,难免会有利益格局的调整,这时应有的开放胸怀,就是突破自我勇气和淡看一时功利的大局感。
大武汉之大,不仅在规模、功能和地位,更在于她所拥有的器局、视界和胸怀,开放的武汉,包容的武汉,一定会是更加自信的武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