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健康 >健康与事业

女性头号杀手是乳腺癌?你out了

浏览次数:1791      日期:2015-03-13

随着三八节连篇累牍的“乳腺癌”报道,心血管大夫坐不住了。

  心血管疾病被社会低估了,心血管疾病才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

  不推荐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或二级预防。不推荐补充抗氧化剂、叶酸、维生素D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或二级预防。

  “从科协和妇联的副部级领导,到北京社区的平民百姓,都认为乳腺癌是女性的第一杀手,这是误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教授说,“严重低估了女性心血管风险。这才是女性的头号杀手。”

  由于女性的基因、凝血功能、激素、妊娠及社会因素,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疾病诊断、药物代谢和防治策略均有别于男性。我国女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控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证据:女性心血管病发病与死亡正在增高

  近30年来,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都呈现增加趋势。在女性心血管病总死亡原因中,脑血管病死亡是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1.5倍;女性冠心病死亡率增加的幅度大于男性,病死率也高于男性。心血管病使我国女性预期寿命减少4.97岁;其中,城市女性预期寿命减少4.71岁,农村女性减少了5.07岁。

  “2012年城市及农村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增加至总死亡人数的41.1%和38.7%,居各种疾病之首。”刘梅林教授说,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构成比也大于男性,分别是44.33%和38.24%,并且持续增加,如2010年是44.33%,而2004年是40.96%。

  威胁:女性生理病理社会特点成为风险

  妊娠、雌激素替代治疗、高血压等因素使女性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增加。调查显示:50岁之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快速增加并超过男性,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高于男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我国女性糖尿病患病率也高于男性。

  刘梅林教授说,“吸烟及二手烟吸入是我国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男性相比,女性吸烟者心肌梗死相对风险明显升高;我国女性二手烟吸入比例高达71.6%,使女性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我国调查显示,丈夫吸烟的女性发生卒中的风险随丈夫吸烟量增加而升高,丈夫每天吸烟量1-9支、10-19支和20支,妻子卒中风险分别为28%、32%和62%。

  女性的初潮、妊娠、绝经等均与心血管病相关。先兆子痫患者妊娠后5至15年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卒中及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加倍。口服小量避孕药的女性较未服用者卒中的风险增加1.4-2.0倍。

  绝经是女性独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绝经前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绝经后女性接近男性水平,至60岁时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刘大夫说,研究提示,绝经期女性使用雌激素治疗不减少心血管事件,反而增加血栓栓塞风险。另有研究显示,雌激素治疗一年内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增高。为健康女性绝经期后冠心病一级预防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也因雌激素治疗组乳腺癌发病率增加、风险超过获益提前终止。

  “患抑郁症的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发生冠心病的危险也显著增加。”刘教授说,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的女性患者更容易合并抑郁症。女性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率是非糖尿病女性的2倍,女性冠心病抑郁患者远期死亡率增加84%,有抑郁情绪的女性更容易发生心绞痛。有抑郁病史者的卒中风险也增加29%。

  防治:有生活方式和药物管理两个维度

  刘梅林教授特别指出,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都属于动粥疾病的范畴,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也是动粥疾病的高危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疾病人群, 也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和极高危人群。

  动粥疾病的预防一般从两个维度来考虑,一是生活方式干预,二是药物管理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不吸烟并避免吸二手烟;每天酒精量不超过15g,即50°白酒37.5ml,38°白酒50ml,葡萄酒150ml,啤酒450ml;每天至少五种水果、蔬菜摄入,鼓励摄入全谷物或高纤维食物,每周至少吃两次鱼,限制饱和脂肪酸、反式不饱和脂肪酸、胆固醇、酒精、盐及糖的摄入;每周至少坚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75分钟的强体力活动,或二者结合的有氧运动,可选择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健美操、跳舞和非比赛性划船等;通过有氧运动、控制饮食及行为训练控制体重,保持体重指数≤24kg/m2、腰围<80cm;减轻精神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及睡眠。


  不推荐雌激素和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或二级预防。不推荐补充抗氧化剂、叶酸、维生素D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或二级预防。

  刘梅林教授特别提醒, 对于没有危险因素的女性来说,可通过生活方式进行预防, 但是对于有高危危险因素的女性和已被确诊为动粥疾病的女性患者,必须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通过服用他汀类药物,才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